Bsports体育近日外媒 GSMArena 发起了一次投票,关于 2020 年最糟糕的手机设计,无用的凑数镜头当之无愧成为最「离谱」的糟糕设计,有 25.74% 共计 5383 票投给了它。
紧跟着是「取消包装内配件」、「用小电池换取更快的充电速度」等选项,这项投票侧面反映了用户的诉求,票数越高的,说明用户对它越反感。
多摄模组设计的出现,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。一枚高像素镜头配合超广角、长焦、ToF 镜头的配置,每颗镜头各司其职,用户各取所需。
这是品牌们尝试过将大光变模组塞进手机后,做出的另一种选择,在成功把「大底+变焦模组」以合理的体积装进手机之前,多摄算是一种目前最理想的折中方案了。
用户最常用依旧是高像素主摄,也是手机上堆料最多的一枚摄像头,包括超级夜景、计算摄影等新技术,都是首先运用在这枚镜头上,成像素质高加上合理的焦距,用户自然更愿意使用。
而应对远景、大合照等场景需求,这一枚镜头无法照顾周全,于是长焦镜头、超广角镜头随之诞生,手机后盖上的镜头开孔也逐渐变多,双摄、三摄甚至是四摄渐渐成为主流配置。
于是有些品牌开始研究如何把多摄模组做得更有设计感,而有些品牌开始研究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做到四摄,于是便有了 200W 像素微距这种凑数镜头,甚至某些电商平台上,还出现了假镜头设计:看似多摄,其实只有一个镜头能正常使用。
在快节奏的手机圈里,技术日新月异,被淘汰的设计不只是因为想法糟糕,有许多是由于时代变迁而被新技术所取代。下面就细数一些我们曾经用过/见过的手机设计。
现在已经很难追溯 QWERTY 全键盘是何时出现在手机上的了,但这个设计曾经是商务手机的标配,个中标杆便是黑莓手机,在「前智能时代」之时,全键盘设计被视为提高手机输入效率的不二法宝,毕竟沿用了电脑上的键位,减去了学习九宫格输入法的时间。
甚至在 Android 系统诞生之初,仍有不少厂商不惜缩小触控屏尺寸,也要将 QWERTY 全键盘保留下来。
那么为什么 QWERTY 全键盘最后还是消失了呢?部分原因在于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了。时任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 Rick Osterloh 曾表示:全键盘设计令厂商不得不削减手机的屏幕尺寸,如果是侧滑键盘则会令设备成本上升,体积变得更厚,重量增加。
而且社交软件的普及,诞生语音、表情、图片多种信息输入方式,徒增一个实体 QWERTY 全键盘,性价比极低。
在大屏和全键盘之间做出选择,消费者回归理性,用实际的购买行为为前者投票。虽然实体的 QWERTY 全键盘已经销声匿迹,还有不少输入法 app 想在大屏上复刻近似的打字手感,也算是留给情怀用户的最后一丝慰藉了。
可拆后盖和可拆卸电池消失的原因,其实都可以归于同一点:手机集成度越来越高。只有做到高集成度,手机才能在屏幕越来越大的同时,还能降低厚度和重量。
而且高集成度的趋势几乎不可逆,所以当年 Google、摩托罗拉短暂尝试过的手机模块化设计,在主流声中慢慢湮没,甚至没有引起多大反响,最终只能放弃作罢。
当手机变得高度集成之后,外观 ID 设计开始变得雷同,于是有品牌做出新的尝试,加入了正反面双屏设计,有正反都是大屏的 vivo NEX 双屏版、努比亚 X;有背部副屏的魅族 Pro7;还有正面搭载液晶屏,背面电子墨水屏的 YotaPhone 3。
虽说他们还给背面的屏幕开发了诸如消息通知、预览、游戏触控辅助、息屏壁纸等功能,但无奈还是无助于提高使用频率,手机倒是因此变得更赘手。
指纹识别真是个好东西。有了它,用户不再需要频繁地输入密码。但之前屏下指纹识别技术诞生之前,它可都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。
一开始它在正面下巴位置,与 Home 键结合在一起,后来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,但总不能为了塞下更大的屏幕,而让手机尺寸无止尽地增肥吧。
于是设计师们拿起来大刀向边框砍去,推出了全面屏。上面额头缩窄,下巴自然也要变窄,正面就没有位置放实体指纹了,之后的指纹识别模块被挪到背壳和侧边中框的位置。这段风潮出现在 2017 年。
同年 7 月的上海 MWC 展会上,vivo 率先发布了屏下指纹识别技术,揭开了屏下指纹技术的序章,顺手帮实体指纹技术的终结按下了倒计时按钮。
造化弄人,如今的 Android 阵营基本都用上了屏下指纹,面部识别为辅,在后疫情时代里,指纹解锁被证明是目前最方便、最快捷的解锁方案,隔壁的 Face ID 略显蹩脚,以至于我们竟能在 2020 年发布的 iPad Air 4 上看到实体 Touch ID 按键。
不过有消息称未来 iPhone 系列将可能搭载屏下指纹技术,那天到来之日,便是实体指纹技术真正告别时。
2019 年称得上是升降摄像头元年,各大厂商陆续推出自己的升降摄像头解决方案,并运用到旗舰机型上。我也因此购入了一加 7 Pro,因为正面没有开孔的全面屏,真的很好看。
然而好景不长,不出一年时间,前置升降结构就几乎淡出人们视野了,是因为升降机械结构容易坏吗?并不是,更为直接的元凶是重量。
一来需要为升降结构开辟出一块空间, 衡量利弊,这么做似乎划不来。二来所有用了前置升降模块的手机,重量都在 200 克以上。重量上去了,电池容量还可能不升反降。只是为了让正面看起来更加完整,却要做出如此大的牺牲,品牌们权衡利弊,还是把这项技术用在别的地方吧,譬如智能电视。
当 iPhone 7 取消了 3.5mm 音频接口,人人议论纷纷。我们现在回头看,这似乎是一件大好事。如果当初苹果没有大刀阔斧砍掉 3.5mm 耳机孔的话,真无线耳机能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吗?恐怕很难。
如今很少人会再纠结于,手机或笔电上有没有耳机孔了。耳机孔的淘汰,是无线化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,当年苹果只是轻轻地推了一把,让普及的进程稍微加快了一点点而已。
重温以往的设计趋势,可以看出如今的手机依旧往更轻薄、更高集成度的方向前进着。智能手机发展至如今的形态,似乎水到渠成,细数一下还是发现我们走过不少弯路。让人好奇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,手机发展成何种样貌了。
烟草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挣大钱,但为何一个能轻松挣大钱,一个得拼命才能挣大钱?一个能岁月静好地挣大钱,一个头上却悬着一把反垄断的刀?